CN | EN

于无声处写传奇——记河南省济源市劳动模范、河南豫光锌业三厂厂长李恒江

发布时间:2019-6-18 9:16:23

发布者:本站

浏览量:2514

他言词不多,黝黑的脸庞上,时常写着“严肃”二字。
  他心思缜密,坚定的步履中,睿智果敢之气扑面而来。
  他只用10个月时间,让银浮选生产,从山穷水复的严冬,走进柳暗花明的暖春,工艺指标力拔全国同行业头筹。
  2018年,他带领他的员工为企业创效1700余万元。
  多年制约电解锌生产的烧板难题,曾经让多少人望板兴叹,如今得到显著改善,成为行业传奇。
  他就是2018年度河南省济源市劳动模范,河南豫光锌业三厂厂长李恒江。
  “小窟窿”抠出“大螃蟹”
  “鹏飞,现在你工段的碳酸锶消耗咋这么高呀?”
  “李厂长,办法也想尽了,不过还是5.9kg/t析出锌,不理想。”
  “不行,太高了,必须拿出方案,把消耗降到4.5kg/t以下,还不能影响析出锌的生产,这是硬任务。”
  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,李恒江习惯性来到电脑前,打开生产报表,仔细查看每一个关键生产指标和成本消耗的记录,从源头到终端,每一个数据都不放过,如果哪一个有异常波动,就会询问主管人员,波动的原因是啥,采取什么措施可以使指标回归正常。
  浸出工段的还原车间,以前加入锌精矿采用行车吊运,先从一楼吊到二楼,再从二楼吊入槽内,操作繁琐,物料抛洒突出,安全隐患多。李恒江在这里经过两趟后,脑子里油然而生一个想法:这个地方改成自动化多好,工人们干活省力,物料不抛洒,许多安全隐患可以避免。
  经过与工段长沟通,他了解到,这个项目原来也提过,后来不了了之。于是,李恒江吩咐工段长和相关人员:“这个项目抓紧时间上!”在他的关注下,技术人员进行了几个月的反复论证,拿出了完整的改造方案,公司领导签批后,只用一个月的时间,物料自动化输送项目竣工投用,车间面貌焕然一新。
  “现在上班拿着遥控器,小推车可自动运料,物料自动进入槽内,物料节省了,劳动量大大降低。”操作工靳中秋自豪地说。
  节能降耗,控制成本,李恒江从能源、辅料、原料、备件、指标和职工操作等多重渠道,步步为营,精打细算,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。在分厂生产例会上,他的一句“为企业节约成本,就得注重细节,所有细节都做到极致了,才可能‘小窟窿抠出大螃蟹’”,尽人皆知。
  去年,他们为企业创效1700余万元,硕果累累,成绩位居各生产厂之首。
  咬定青山不放松
  前年,李恒江刚调入锌业三厂时,银浮选生产萎靡不振。当时,那里有“三低”和“一怕”。“三低”是:员工士气低,工艺指标低,表上工资低。“一怕”是:啥都不怕,就害怕去银浮选当工人。
  面对这种困难局面,李恒江没有多说什么,他连续一周呆在现场,从头到尾对工艺、设备、操作等多方面进行仔细摸索、分析。有时,后半夜了,他还站在槽上,和员工交谈着什么。同时,他当即宣布成立提高银直收率科技攻关小组,亲任组长,带领技术人员,对技术难题进行强力攻关。
  经过多次反复研究、论证后,决定对设备实施优化改造。在项目施工签字时,与会的技术人员们面面相觑,因为此种方法行业里没有先例,担心如果还像过去一样,改造一旦失败,又是前功尽弃。此时,只见李恒江握紧笔杆,郑重地在责任书上写下“李恒江”三字。经过10个月奋力攻关,去年5月,银直收率出人意外地一跃而居行业先进水平,原来高高在上的外单位的师傅们,返回到这里拜师求艺。一时间,银浮选工段成了行业的标杆,来此学习的人员络绎不绝。
  后来,有人问李恒江:“你当时签字时,不害怕这次改造失败吗?”
  “这次改造,我们经过充分论证,成竹在胸,没有任何风险,不担心失败。”李恒江回答的斩钉截铁。
  雷厉风行,是李恒江身上最明显的标签,他也知道,心急吃不了热豆腐。净液工段通往电解车间的流槽护栏腐蚀了,存在安全隐患,安全员把这一问题向他做了汇报,他没有当即表态,让安全员先忙。不过,过了三个月后,李恒江叫来了安全员,说这个工程可以干了,抓紧施工。原来,安全员反映这一隐患时,施工条件不成熟,不可操之过急,只要具备开工条件,绝不会将它淡忘。
  解决行业上的“老大难”
  锌电解中的烧板现象,可称为行业的老大难,多年来,科技人员经过多种尝试,难题一直久攻不下。李恒江认为,烧板现象发生在电解工段,不一定是电解上的问题,很可能根源在上游。经过查阅资料,和科技人员进行反复探讨,认为浸出工序的锡,是造成锌皮发亮、电耗增高的“罪魁祸首”。于是,他们把目标锁定到“锡”上,围绕系统中除锡的这一课题,进行针对性的攻关。
  兄弟同心,其利断金。行业上的老大难问题,在技术人员的汗水浇灌下,取得有效进展。烧板风险降低了,电耗下降了,析出锌产量、质量比以往再上一个新台阶,预期目标全部达到,核心工艺指标达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。降低系统含锡的研究与应用,获得公司科技成果一等奖。
  原来浸出工序的中浸废液是人工控制,李恒江通过与技术人员对脑子,谈思路,优化方案,中浸废液远程运输自动控制工程实施后,这里今非昔比。中控工坐在电脑前,轻点鼠标,生产上需要多少,这里供应多少,避免了工人跑腿开关阀门,安全风险、劳动强度显著降低。
  锌业三厂的QC成果发布比赛,连续6年,名列公司前茅,去年,代表济源参加全国竞赛,捧得国有奖杯。
  精铟年生产能力,已经突破28吨,今年正向30吨进发。精铟直收率,也处在行业先进行列。
  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李恒江平时讲话不多,在采访结束时,还是金口玉言:“我只做了自己该做的工作,可不要夸大啊。”